张口闭口里程焦虑、充电焦虑的,往往是没有开过电动汽车的人。在跟一些电动车主聊过以后,我突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这次把续航305公里、高速又“掉电”特别快的电动汽车,在城际高速公路开300多公里,我以为会有某种焦虑,结果,平平淡淡。
凡事总要经历了才能真正明白。9月份,比亚迪e2上市,当时是e平台上最新的车型。提交试驾申请后,足足等了两个月,试驾车总算有了着落,我也有机会像一个电动车主那样去体验和考虑问题。
一路“电动”进京
晚有晚的好处,在别的媒体尝过鲜后,我要到的试驾期限不是三两天、不是一周,而是整整两个月;晚也有晚的难处,等我提车的时候,北风一吹,华北的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
都说低温对电动汽车很不友好,充电、续航都会受影响,而且我觉得给我安排的试驾车版本也不友好。
e2有两个续航版本,305公里和405公里(工况法综合续航),我一个外地人,大老远跑300多公里去北京提车,却只能给到305公里的标准续航版——要405公里的高续航版也可以,只是气温降到零下10度时能不能到手也不好说。
为了表达对电动汽车的诚意,我用“欧了约车”叫了一辆欧拉牌电动网约车,花了18块钱到了高铁站。从石家庄到北京的“和谐号”高铁跟电动汽车一样使用电机驱动,只是现在的高铁还在使用异步电机,而我即将拿到的e2用的是效率更高的永磁同步电机。当然,我国自主研发的“永磁高铁”早就通过性能测试,明年就能投入运营了。高铁的二等座花了我128块钱,从北京西出站后,我仍然选择了由电机驱动的座驾,速度快而花费低,只用了5块钱,我就从西四环边的地铁出站口钻了出来。
在西四环边的一个停车场,我终于见到了这辆红色的比亚迪e2,售价9.98万元的标准续航版(智•舒适型),这时,我的耳畔仿佛突然响起那个熟悉的声音:只要998!只要998!没错,现在10万块钱就能买到一部紧凑级电动汽车了,而前两年电动汽车还都贵得要命,像这种305公里续航的,20万以下想都不要想。
显然这两天北京也刮过大风,这辆红色的e2车上落了一层尘土。我用瓶装水浇了浇前风挡,用毛巾一擦,居然出现一层冰膜。我的心也跟着凉了一下,看来我的试驾真的要从0(度)开始了。
好在阳光不错,车窗关闭的驾驶舱里暖洋洋的,用不着打开空调取暖。传说中,冬季取暖也是著名的电动汽车里程杀手,而我家远在310公里之外,这辆车充了91%的电,表显续航还剩280公里。
按下启动按钮,电动汽车没有发动机的轰鸣,起步也几乎悄无声息,隐约能听到一点电机发出的“滋儿滋儿”声。电机起步就能达到最大扭矩,电动汽车在城市里跟车流跑很轻松,但穿过北京城的时候,我只顾熟悉车上的仪表,分辨功率、时速、平均电耗、SOC、剩余续航……,没什么心思去仔细体验驾驶感受。
30多公里后,到达了京港澳高速。
服务区充了30块钱的电
电动汽车最耗电的就是高速工况,据说会严重影响续航。我看汽车之家的电动汽车标准测试程序,城际高速的测试时速是90公里上下;但京港澳高速从北京到石家庄这段是双向8车道,路上车也不多,时速90公里有点浪费这么好的道路资源。考虑到e2主要是为城市代步设计的,长途奔袭并不是强项,我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时速不超过110公里。
e2跑高速真的很稳,我想,其它电动汽车应该也差不多。e2的电池铺在地板下,重心比燃油车低,速度提上来后,转向又明显变重,跑在京港澳的大直线上,方向基本不用动,很快就让人感觉无所事事。
毕竟是第一次独自开电动汽车跑长途,续航和充电的事儿都要自己考虑,所以,时不时地会看一眼仪表,留意一下剩余电量和剩余行驶里程。我大概计划了一下,等电量用到剩30%的时候开始留意前方的服务区,等剩20%左右的时候开始充电。
京港澳高速每个服务区都有国家电网的充电站。这款e2的中控大屏上自带高德导航,可以提示到下个服务区的距离,跑了一阵子,我发现京港澳高速沿线每过30多公里就会有一个服务区,心里也就放松了——这么多服务区,不用太算计也不至于把电跑光了也充不到电。
平时在高速上习惯压着限速跑,开着e2也不由自主会跑快,因为没有引擎的轰鸣,不太容易注意到自己在加速。一看时速直奔120公里,就松开“电门”减减速。相声里挖苦人发神经,经常说“你踩电门上了”,电动汽车的加速踏板肯定不能叫油门,所以我应该是一直在踩电门。
时速基本维持在100公里到110公里之间,平均时速大概是105公里左右。e2仪表上能显示最近50公里的平均百公里耗电量,跑高速百公里耗电在15度左右(事后我查了下当天的气象资料,车外气温应该是在2摄氏度左右)。据某些电动车主的经验,以90公里的时速跑高速会明显省电,这个技巧还是留到需要省电的时候再用吧。
在北京出发的时候,我已经把累积行驶里程清零。跑了140公里后,车开进徐水服务区,这时电量剩下22%,表显剩余里程67公里。
服务区的国家电网充电站有四个充电位,空空荡荡,一辆车也没有。
停好车,我打开车身右后方的“油箱盖”,发现里边是个250V的交流充电口——这是给在家充电用的,不适合服务区这种直流充电桩。车身另一侧没有“油箱盖”,到车头看了看,也没发现有充电口。我略感尴尬,幸好周边没人。钻进车里,从副驾驶手套箱里拿出用户手册翻了翻,才知道这是一个善于伪装的直流充电口,藏在车头的格栅里,盖子就是格栅的一部分。按一下,盖子弹开,露出了直流充电口。
我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臆想自己有一辆电动车,下了好几个充电APP看着玩儿。以前的APP各自为阵,特来电、星星充电、国网的各搞一个,但主要是显示自家的充电站位置。就在我提车前几天,看新闻刚有一款叫“联行逸充”的APP发布,说是充电APP的“国家队”,能覆盖85%的充电站,于是下载备用。
这款APP挺好用。我用支付宝现充了100块钱,点开充电桩显示屏上的一个二维码,输入30元的充电金额,用手机APP扫一下,再点一下充电桩上的充电提示按钮,充电就开始了。
之所以充30块钱,一方面因为我是第一次充电,怕万一踩到什么坑,白扔了钱;另一方面是我知道这台续航305公里的e2,只装了35.2度(kWh)的电池,国网充电1块5毛多一度电,30块钱也能充不少。
你可能对电动汽车装32.5度电没什么概念,其实,35.2度电对续航305公里的车来说真的算是很少了,这事儿下边再细说。
我还有一个想法,想试试跑高速一公里要花多少钱,电充多了试起来反而麻烦。
充了35分钟后,电量从22%达到80%,30块钱也花完了。APP显示,充满电的话,预计还需要11分钟。
继续出发。仍然保持105公里左右的平均时速,把电耗到22%的时候,我特意记录了一下:累积里程是264公里。减去充电时的140公里,也就是说,30块钱跑了124公里,一公里大约是0.24元。
跑到石家庄市边上的正定服务区时,电量剩下了15%,显示剩余里程还有47公里。这点电应该能撑到家,但我心里没底,还是选择在服务区充电。假如我上次充40块钱的电,跑回家就完全没问题了。
让我再捋一下:从北京到石家庄,开305续航的比亚迪e2,91%的电量,中途在服务区花40块钱补50分钟左右的电,到达无压力。
又想起续航405公里的e2,如果我开的是那个版本,中间只要补个10分钟20分钟的电,一气也就到家了。
4个充电位依旧只有e2孤零零在充电,这次我大方了一点,充了40块钱的,用时44分钟,电量从15%恰巧又回到了80%。
这次充电过程中,车内仪表上出现一个提示:“动力电池智能温控系统工作中”,坐在车里貌似也听到一种嗡嗡的声音。也许是天色向晚,气温降到了零度左右,需要给电池加加温,防止出现充电量减少的情况。电池充不满电,也是导致冬季续航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e2的电池智能温控系统就是专门对付这种情况的——效果到底怎么样,等过段时间气温降到更低的时候再看看。
电动车的“电耗”问题
跑高速,是电动汽车最费电的工况,就算这种工况,充的又是国网1.56元一度的电(城市中有些充电站优惠时段一度电一块钱出头,要是能在家充就更便宜了),e2跑一公里的电费也才2毛4分钱。相比汽油车,能便宜差不多一半。
要在市区平时代步,电费肯定会明显下降,因为市区工况比高速工况省电多了,这点跟汽油车正相反。
从北京回来,在市区刚跑了两天,表显百公里电耗就从原来的15度多下降到不到11度,降幅差不多四分之一。
我粗略估算了一下,这趟从北京到石家庄跑了310公里左右,需要电费70多块钱,加上高速过路费120块钱,加起来不到200块钱。这个花费,比高铁二等座贵,比一等座便宜。
为什么我会关心电耗?跟汽油车的油耗一样,这是电动汽车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只不过大家普遍只注意电动车的续航,对电耗反倒不怎么留意。
这两天,奥迪Q2L e-tron刚上市,跟比亚迪e2一样是紧凑级的车型。Q2L e-tron装了39.7度(kWh)电的电池,综合工况续航265公里;大众的纯电高尔夫,同样也是紧凑级,装了39.8度(kWh)电,综合工况续航270公里。
相比之下,比亚迪e2装了35.2度(kWh)电,综合工况续航305公里,可见比亚迪e平台在零部件集成度、轻量化和能效管理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