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车,不知道“主动安全三件套”有点说不过去。盲区监测、车道保持、防碰撞,这三样配置以前只能在高档车上见到,现在已经出现在15万级别车型的配置表中。“三件套”有多大用?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吗?
一些“主动安全配置”成为汽车新卖点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简单回顾一下近40年来汽车安全技术有什么进步。之所以往回看40年,主要是因为最近这40年正赶上人类的信息技术革命,汽车安全技术也搭了顺风车;另外恰巧我们中国人用车的历史,主要也集中在了近40年。
而且,我们还有绝佳的样本:老普桑和帕萨特,隔了几代的直系嫡传,活生生的例子。
大众桑塔纳1984年开始国产,虽叫桑塔纳,其实就是第二代帕萨特。上汽大众现在生产的帕萨特已是第八代,一晃快40年过去了,车型换了6代,现款帕萨特的安全性比当年的老普桑提升了多少?
老普桑与帕萨特属一脉相传
最大的变化应该算是车身安全结构。
桑塔纳(帕萨特B2) 1981年上市,当时欧洲压根儿没汽车碰撞测试这回事儿。1979年,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推出了美国版NCAP,这是世上第一个碰撞测试规程,一直到1996年,欧洲才推出欧版NCAP。
车身结构改进是碰撞测试推动的,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各大汽车公司才陆续发布各自的安全车身概念。所谓安全车身,重点在“软硬兼施”:车头车尾做成“软”些的吸能区,靠溃缩变形化解一部分撞击力道;乘员舱的框架尽可能硬,遭遇撞击时变形小,给车里的人留下生存空间。
美国的IIHS(公路安全保险协会)曾做过多次新车和老车的对撞测试,在车身尺寸和重量接近的情况下,新车靠更合理的车身结构完爆老车。
在新老车对撞测试中,老车的乘员舱严重变形
不用说,当年的老普桑看上去挺硬,但车身结构还是老观念,撞车后对车内的人保护能力肯定远不如现在的帕萨特。当然,在中保研的正面小角度碰撞测试中,帕萨特有过羞羞的表现,这是题外话。
这种撞车后的安全,属于“被动安全”。被动安全主要靠车身结构,安全带、座椅头枕、气囊之类是辅助。当年的普桑,安全带是有的,但那个年代国内几乎没人系;气囊就谈不上了,这玩意儿1990年代才出现在大众汽车上。
千万不能小看这根不起眼的化纤编织带子,三点式安全带堪称最重要的汽车安全发明之一,它在千钧一发之时把无数人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在救命方面,安全带在所有汽车安全装备中,往往立下首功。日本近30年车祸死亡人数连续下降,官方总结中重点强调的原因,就是安全带的强制使用。
日本在1992年要求汽车前排驾乘者系安全带,车祸死亡数字自此明显下降;从2008年开始,又要求后排乘员系安全
要论被动安全,老普桑肯定会被现款帕萨特完爆。
“被动安全”管的是撞车后的事儿,撞车之前,归“主动安全”管。
普桑在主动安全方面,一点儿也不主动,连最基本的ABS都没有。
这也不能全怪它,ABS在1970年代才出现,就连奔驰S级这种全球豪华车龙头老大,1978年才在旗舰上装备ABS。大众这种平民车,落后一点可以理解,到1986年的时候,帕萨特(欧版普桑)在大众车中率先上手ABS,第二年,就轮到了高尔夫。
但上海大众出品的普桑迟迟没有这个荣幸,如果没记错的话,一直到2000年推出“世纪新秀”版本时,国版普桑才有ABS上身。
老普桑连ABS都没有,自然更谈不上EBD、BA、TCS,更不要说ESC(又名ESP、VSC、VDC等)了。
要放在10年前,这串英文黑话还有必要拎出来大谈特谈,一边给小白们传道授业解惑,顺便展现一个车评人眼中有光肚里有货。现在这几样都成了汽车最基本的配置,没人有兴趣谈,谈也没人有兴趣听。
这几样都跟刹车系统有关,最基本的是ABS防抱死,最高级的是ESC车身稳定系统。大而化之地说,这些电子设备的作用就是在急刹车、急转向或在湿滑路面上行驶时防止车身失控。
ESC是默默无闻的“救车”高手
没有ABS,老司机在开普桑时还能靠脚下细腻的点刹功夫弥补一下,但要想在湿滑路面上救车,专业车手也比不上ESP。
ESP现在是甘当无名英雄了,无名英雄往往是真英雄,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的研究,ESC(ESP)整体降低了13.3%的碰撞翻车事故,如果单算由车身失控引发的碰撞翻车事故,它能降低50.6%。
2010年前后,ESC在欧美汽车上得以普及,我国动手稍慢,现在已经补上这一课。上汽大众如今仍然出品桑塔纳,但此桑塔纳跟老普桑已经毫无关系,它是上汽大众最便宜的入门车型,定位比小车polo还低——就算这种廉价车,也标配了ESC,帕萨特就更不用说了。
在ESC之后,轮到“主动安全三件套”上场了。大众帕萨特算是比较高档的轿车,可惜中国版本尚没有把“三件套”列为标配,只在高配车型上才配齐。
实际上,盲区监测、车道保持、防碰撞都是自动驾驶的基础技术。所谓自动驾驶,无非是让电脑代替人去控制车的加速、减速和转向,盲区监测、车道保持跟转向相关,主动刹车跟减速相关——这些技术再加上自适应巡航之类,又统称辅助驾驶技术。
“三件套”又分低阶高阶版本。比如车道保持,普通版本在车子跑偏向一侧车道线冲过去时会发出警告,高级版在警告同时还会轻轻拉一把方向,让车子回到车道中间;再比如防碰撞系统,基本的功能是跟车过近时发出警告,高级版本能在必要时主动刹车。
这三样东西有多大用处?美国IIHS根据警方的车祸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盲区监测:可减少14%的变线事故
盲区监测又称并线辅助,可在后视镜盲区中有车辆时发出提示
车道保持:可减少11%的单车碰撞事故
车道保持可以防止在车道中明显跑偏(通常由驾驶人犯困、走神导致)
碰撞预警:可减少27%的追尾事故
碰撞预警+主动刹车:可减少50%的追尾事故
防碰撞系统能在车距过近时发出警告,高阶版本还能主动刹车
“主动安全三件套”还是有用的,尤其是带主动刹车的防碰撞系统,防追尾作用还是很明显的。但有一件事必须搞明白:
任何主动安全配置都无法代替人的主动性!
盲区监测可以提醒人不要盲目变线,车道保持可以在人打瞌睡或走神时提醒不要跑偏,防碰撞系统可以在快追尾时提醒及时刹车——说直白点,就是可以弥补人类驾驶的一些缺点。但这些补救办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千万不要以为有了这些配置开车就能放松警惕,正确的做法是:开车时永远保持警醒,就当这些配置不存在,不要对这些配置有任何依赖心理。
真正的行车安全,还是掌握在开车的人手里。德国老车特别多,15年以上的老车占四分之一,但近年来每年车祸死亡人数一直保持低位,仅在3000人左右。老车的安全性说起来是不如新车,但终归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开车的人。
再看看美国的例子。2010年以后,“主动安全三件套”之类的配置在美国加速走向普及,但这个时间段美国的车祸死亡率甚至一度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这至少说明,“三件套”并没有那么神奇,作怪的永远是人类自己。
美国2010年后车祸死亡人数一度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