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头条新闻

汽车迭代之问:“新三件”到底影响了什么?

来源: 童济仁汽车评论  作者:
2021-01-06 08:42:07
分享:

  一百多年来,汽车在生生不息的迭代中演绎进化。以前,我们关心“老三件”,动力总成、造型设计和底盘系统是否与时代脱轨。如今,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汹涌,我们开始关心汽车的“新三件”,电动力总成、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从“老三件”到“新三件”,汽车迭代的价值正在被重新改写。

  当大众、丰田这样的“大集团”,开始深度参与电动化、智能化变革的时候,趋势走向已经越来越明朗了。

  我们总说,汽车行业正处于百年未遇之变革期,是因为汽车正在被重新定义,造车理念需要从底层逻辑开始重新设计。

  只是,在变革之路上遇到的困难,并不是集团之大,就可以轻易克服的。ID.3之后,大众一再提及“软件定义汽车”,而软件价值提升,也在深刻影响汽车行业的迭代思维。

  ▎传统汽车迭代的“老三件”

  一百多年来,汽车技术不断更迭,但在本质上,仍属于“机械集合体”的范畴,而汽车行业也被归入机械制造业。

  当一辆车由厂商批发给4S店,再由4S店交付于用户之后,已经完成了第一轮价值循环。之后,只要产品合格,没有质量问题,厂商与用户之间几乎不再有直接联系。

  因为厂商与用户的关系纽带是产品,而传统汽车产品“交付即终点”,不会再对已交付的产品进行升级。传统汽车“讲升级”,仅针对于新出厂的产品,而且一般要等到改款期或换代期。

  一般情况下,汽车技术平台的生命周期是7年左右。也就是说,“7年换一代车”。但也并非绝对,这与厂商的规划有关,在竞争更加激烈的自主品牌市场,大概4-5年就需要换一代车。

  那么,传统汽车的迭代依据是什么?主要考虑3个问题:动力总成、造型设计和底盘系统。

  一代车会匹配一代的发动机、变速箱,造型设计需要跟上时代的审美潮流,而底盘系统在模块化思路的带动下,更成为判断新一代与否的重要依据。

  新技术、新材料,审美需求、成本需求,以及法规需求,决定了传统汽车的迭代走向,但也成为产品迭代的限制条件。

  如果用户对产品提出了新需求,只能等到下一次改款或换代,无法超越传统汽车的时间节奏。

  ▎智能汽车迭代的“新三件”

  当汽车进入智能化时代,“机械集合体”仍然是基础,但是芯片、传感器、电子电器相关的零部件越来越多,就和电子产品一样,智能汽车具备了“可升级”的能力。那就意味着,汽车不再是“交付即终点”的产品,而变成了可迭代升级的新智能终端。

  我们讲电动化、智能化,一个非常大的趋势是,供应链体系紧跟着行业走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当智能电动汽车迭代更新时,则需要考虑“新三件”:电动力总成、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

  对于高端品牌来说,需要差异化体验做品牌支撑。所以,当电动化层面的机械硬件逐渐趋同的时候,更需要在智能化领域建立新的技术壁垒。

  类比于电子产品,智能汽车最大的特点是迭代更新快。

  参考iPhone,在App Store提供的社区条件下,产品与人的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iPhone首先是一个终端硬件,再由App Store提供软件服务,用户由此获得不同的服务体验。而软件如何设计,是从用户角度进行思考的,因为企业与用户的沟通不受阻碍,又有大量的行为数据做分析运算,可以不断迭代,不断赋予新体验。

  智能汽车首先是一个硬件集合体,但不只有机械硬件,还有智能硬件,包括芯片、传感器,也包括电气架构、通讯架构、算力架构。在硬件集合体的基础上,由软件进行赋能,并通过远程在线不断更新升级,让用户和智能汽车一起成长,不断获得新体验带来的新惊喜。

  有些固有认知需要推倒重塑了。电子产品的迭代速度会非常快,比如智能手机几乎一年迭一代,与机械产品的迭代速度存在非常明显的错位。这在智能汽车上,软件和硬件要统一,但两者的矛盾反而会表现得更加激烈。

  不过,智能汽车的软件迭代,不可能原地踏步,专门等到机械硬件更新时,再全部跟进。这就需要对底层架构进行前瞻式布局,硬件预埋和可拓展性预留,在设计之初即提高硬件的上限,将来基于FOTA远程固件升级,不断释放硬件的基本潜力。

  我们也需要习惯智能汽车的更新节奏,除了机械层面划出的“改款、换代”等大颗粒更新节奏外,也有电气层面快节奏、不定期的小颗粒更新节奏。

  究其本质,关键仍在于用户体验,是因为用户的真实需求既可以被直接听取,也有技术基础可以快速实现之。

  此时此刻,汽车迭代的思维真的需要改变了。

  ▎新造车的新思考:技术整合VS用户体验?

  事实上,迭代思维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造车企业旧的技术壁垒被推翻,新的壁垒正在被重塑,而新造车之所以能够搅动行业,一定是因为他们做对了什么。

  行业中渐渐形成了新的共识:“软件定义汽车”,需要从底层的数字智能架构谋求改变。

  以特斯拉为例,在设计Model 3的时候,直接参考计算机X86架构,将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划分为中央计算模块、左车身控制模块和右车身控制模块,完全按照电子产品的方法打造汽车。

  而蔚来在技术平台设计之初,已经决定自主研发核心域控制器,可以对整车35个电子控制单元进行固件升级,其中包括对动力域、底盘域、辅助驾驶域、信息娱乐域和车身域的重大功能升级。

  据了解,在即将举行的NIO Day上,蔚来也将发布旗下第一款轿车产品。结合目前蔚来的生产布局,这款轿车或将在合肥工厂生产,而根据近期有关蔚来即将上线150kWh电池包、激光雷达等消息判断,这款轿车迭代的重点一定是“新三件”带来的新体验。

  在之前的报道中,我们整理出了几个非常典型的FOTA升级案例。

  2018年,海外媒体测试特斯拉Model 3时,指出其刹车距离过长,后经过远程升级,Model 3的刹车系统得到了优化,在原测试刹车距离的基础上,缩短了6米有余。

  2020年,特斯拉推出了付费提升加速能力的服务,Model 3车主支付1.41万元后,其百公里加速时间可以从4.6秒缩减到4.1秒。

  2020年4月,蔚来在系统版本升级中,对空气悬架车型的驾驶质感进行了升级,以往只有在中期改款时才能落地的功能调校,但现在只需要一次FOTA即可实现。

  2020年10月,蔚来开始向用户推送NOP领航辅助功能,可以将导航、高精地图和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相融合,在指定路径下按路线完成自动驾驶。

  相比之下,市场上大多数传统车企的产品,包括一些豪华品牌,仅具备SOTA远程软件升级,局限于升级UI界面、导航地图和影音娱乐系统等内容。

  可以说,新造车正在传统车企并不熟悉的领域构建起新的技术壁垒,而传统车企才开始慢慢觉醒。

  智能汽车“可升级”,并且可以对已交付的产品进行升级,改变了之前的商业模式和研发模式。而当厂商和用户沟通无障碍的时候,“用户思维”才具备真正落地的可能性。

  以前是如何研发产品的?以技术整合推动产品更新,下一代产品的功能高度,更多的取决于供应链的发展水平。

  如今,以用户思维研发产品应该是怎样的?是以用户体验推动技术研发,那就要求产品更新效率够快,这恰恰是蔚来们的优势。

  举一个例子,2018年,蔚来通过App社区和Debug系统收到东北用户关于起步打滑的反馈,随后研发团队邀请部分用户座谈,一起进行实际场景体验,共同完成“雪地模式”功能的标定、验证工作,再通过集成测试后,以FOTA形式开放给用户,最终的优化效果和执行效率均令人满意。

  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传统车企,主要面临2个难题。第一,问题反馈如何及时有效地传达给研发团队;第二,解决方案如何快速精准地开放给用户。

  前者依托于用户社区进行沟通,后者则考验内部的组织决策效率和FOTA固件升级能力。

  像蔚来这样的企业组织架构,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他们具备互联网基因,项目团队搭建比较灵活。

  比如,为了解决某一项功能难题,蔚来会从各个部门抽调专业团队,其中有做产品规划的,有做UI设计的,有专门做技术的,也有做用户沟通的,把他们放在一个办公室,集中解决功能定义和功能落地的问题。当项目完结之后,这个团队就可以散了,下一个团队再来,非常灵活,由于集中做事,效率也很高。

  传统车企很难灵活打破既有组织架构,或者需要非常大的决心进行组织重塑,这也决定了传统车企的转型效率相对迟缓,解决问题很难超越预期。

  就好像很多人知道FOTA远程固件升级的效果会更好,但市场上多数产品仅做到了SOTA远程软件升级。这既需要非常前瞻的平台架构布局,也需要非常灵活的组织架构为解决问题做配合。

  传统车企正在觉醒,但是重建新技术壁垒,绝非一日之功。

  ▎写在最后

  汽车行业处于深度变革期。“牵一发动全身”,在技术层面的革新,最终像涟漪一样,影响到产品体验、商业模式、用户关系,甚至于厂商内部的组织架构。

  像特斯拉、蔚来这样的新造车,逐渐站到了引领者的位置,并成为传统车企的学习对象,对整个行业而言是一件好事。不过,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很多经验需要从底层做剖析,从定义产品之初寻找答案。

  本文由长城网汽车频道内容合作方“童济仁汽车评论”授权转载。

关键词:汽车,新三件责任编辑:刘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