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新能源

轩逸纯电评测:合资的纯电动车,比国产车好多少?

来源: 驾仕派  作者:
2019-05-27 08:42:32
分享:

  毫无疑问,无论电动车如今面临的争议有多大,它们走向主流化的趋势都已经无法阻止了。并且显而易见的是,在20万元以下的普通家用车领域,自主品牌已经开始“笨鸟先飞”,产品线扩容速度已经非常快了。反观合资阵营,大部分厂商的动作都慢了半拍,哪怕是拥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和研发经验的厂商,它们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掏出来的,似乎很多还是匆忙上马的“油改电”车型——包括今天这台纯电版的日产轩逸。

  虽然在宣传的时候,日产不断地让大家把它和日产的电动车全球销冠——聆风联系起来,但是懂点行的人都知道它的来历。不过,我觉得从它身上依然能看出日产在电动车开发上的扎实功底。这次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它。

  【动态篇】

  从参数上来看,这台纯电版轩逸的永磁电机只有109马力,而电池组容量更是只有38kWh,虽然车重控制在了仅1.5吨出头,但是标称的NEDC综合续航里程也只有338km,显得有点寒酸。实际上,它也是我目前开过最肉的电动车,没有之一。在它身上,我感受到了近乎无欲无求一般的意志。

  它的驾驶模式设计非常简洁,带有普通的D挡、带动能回收的B挡,还有更加节能的ECO模式。从体验上来看,D挡的油门标定最积极,动能回收强度最弱;B挡则在油门标定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带有动能回收的最大强度;而ECO模式则是弱化动力输出,同时带有中等强度的动能回收功能。

  如果从仪表显示来看的话,你会发现ECO模式的标定会显得更加线性化,然而实际给人的感觉却非常“肉”,基本上只够日常市区里不紧不慢的通行,除非油门踩过80%动力才相对充沛。D挡则显然灵敏不少,油门一点就有劲。然而观察仪表你就会发现,它其实在油门过半时就几乎是全功率输出了,后半行程基本可以忽略。而且动力输出风格也很柔和,油门脚感很软,行程偏长。时速将近过百时,加速度基本就上不去了,可见这台车的动力有多保守。

  好在它的整体调校做得还不错,虽然账面上参数并不强,但掌握好那几个模式的话,只要不是长时间跑高速,日常基本够用了,而且加速到120km/h也是可以做到的。在路况变化多端的市区,尤其是比较拥堵的情况下,利用B挡和ECO模式,300km出头的标称续航里程完全够用了。并且它的平顺性很出色,哪怕在B挡+ECO模式下,给油、松油时的动力介入,以及动能回收的过程都不会让人感到不适,只是动能回收强度不算太大,很难做到完全单踏板操作。

  底盘方面则是日产一贯的风格,但也有惊喜存在。中低车速下的转向旷量很大,转向比例也大,过急弯时方向盘的圈数非常多,而且转向电子味很浓。不过有趣的是,车速加快时,转向旷量会缩小,而且保持了一点路面回馈感。另外,虽然转向的回正阻尼感不强,小角度下几乎没什么回正力,但是大角度快速打方向后的回正力矩很大,回正速度非常快,这使得它在快开的时候也不会过于手忙脚乱。悬架的表现依然犹如气垫船一般,不过支撑性有所加强。制动方面,中低车速下刹车脚感偏软,行程偏大,稍微让人信心不足。

  隔音的表现倒是很出色,尤其市区行驶时对环境噪音的隔绝做得非常棒。不虽然轮胎比较挑路面,好在胎噪的总体控制仍不错,高速时的风噪也抑制得很好,足以媲美传统燃油车的中级车水准。唯一奇怪的是,车厢里一直都有连续的、类似于“滴滴”声的电子元器件杂音,不知道是个体问题还是车型的普遍现象。

  【静态篇】

  接下来说说静态方面的体验。坦白说,作为一台典型的“油改电”车型有些硬伤是无可避免的,但是这台纯电版轩逸可说是在已有的框架限制下,做到了尽可能的好。譬如底盘下方的平整度很高,电池包底部基本和车底平齐,当然这或许和它的电池容量不大也有关系。

  再来看看车厢内部。不得不说,日产的确是一个很出色的“成本杀手”,整个车厢里抠成本的细节无所不在,而且设计上也有些小家子气,但是中控台在触感上给人的廉价感并不强,能摸到的地方基本都比较软,除了挡杆下沿、方向盘后部依然有少许毛刺。

  最典型的问题自然是地台垫高,影响了前后排的人机工程学。前排的高度就像是在开SUV,而且方向盘只有两项调节,臀点设定不够高的话,大腿很容易失去支撑。此外前排座椅的腰托似乎也不太足,开车久了之后容易腰酸。后排的座椅虽然还保持了足够的柔软度,靠背也比较舒服,但还是因为地台偏高,大腿的支撑性缺少了,舒适性也会打上一些折扣。

  有一点值得表扬的地方是车载系统的交互性。首先液晶仪表的界面设计很简洁,一目了然,没有太多冗杂信息。

  另外中控屏幕位置还算合适,车机内置的高德导航也容易上手,而且导航和蓝牙音乐的匹配做得不错,通过蓝牙播放音乐时,依然能够听见独立的车机导航语音,不过系统还是会偶尔发生卡顿。

  驾仕总结:

  轩逸纯电比同级的国产车好多少?虽然它看上去有些朴素,但依然体现出了日产在产品体验上的“软实力”所在,不过我个人觉得,相比起燃油车来说,它和同级的自主车型并没有拉开太大的差距。而且感性上来说,个别新一代的自主车型吸引力还更强一些。

  但我的另一个判断是,伴随着之后新能源补贴的进一步退坡,搭载大容量电池的自主车型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劣势会逐渐暴露,相比之下合资车企在技术积累、产品体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就会慢慢凸显出来。

  不管怎么说,电动车市场的大战才刚刚开始。目前大家掏出来的成品,据离完全成熟都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再过几年,相信国产车和合资车之间的竞争会比现在更加好看、更加刺激。

  本文由长城网汽车频道内容合作方“驾仕派”授权转载。

关键词:轩逸纯电,评测,国产车责任编辑:刘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