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或者更明确说是“纯电动车”,无疑是当前最火的产业词汇。但是这个火热背后却具有着两面性——既代表着美好愿景,又暗示着沆瀣一气。我们几乎每两三天都可以在媒体头条上看到特斯拉、蔚来的新闻,媒体们不断挖掘放大这类公司的每一个细节;可另一方面,“PPT造车”、“不尊重汽车产业”的声讨也此起彼伏,似乎新造车企业都是骗子。
我们尝试厘清这种混乱状态下的“对垒”:
一方我们可以认为是“汽车原教旨主义者”对于汽车产品逻辑的坚持;另一方则可以认为是“未来创新者”对传统汽车产品的唾弃。
最终呈现出的局面是,社交媒体上的汽车爱好者们无数次去指摘电动车续航里程、触摸屏控制的违背常规逻辑,可电动车支持者用趋势和进步来进行回击。
随着新能源车规模上量,传统派和未来派的争论并非只有驱动方式的变化,讨论的议题也日渐扩大。关乎汽车未来路线的讨论不仅仅局限于电动车的驱动形式,现在更多的反映在日常基础设施、车内新的交互系统,甚至全新的内饰设计思路上。
然而,在我看来,关于新能源汽车争论的本质是不同时代人群对于“汽车话语权”的争夺。所谓汽车话语权,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如何定义下一代的汽车形态、功能和需求——
传统派的答案是:做不到汽油车的便利性,就没必要做新能源车;
未来派的答案是:新能源车可以改变一切。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特斯拉Model 3 车内仅保留一个大屏幕这个设计是否合理。在汽车设计师子墨的一篇文章《子墨答:特斯拉model 3,可能的内饰设计经典》中,他有提到“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曾经因为model 3的设计,跟我德国设计经理发生过很多次激烈的争辩。我还印象深刻的,是当我们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在实车内把玩很久兴趣盎然的时候,几个内饰高级经理抱着肩,大声发表着各种极端反面意见。”
另一个例子则是我和身边的同事一起讨论中控按键布置。在全屏幕的前提下,保留一个除雾按钮更好,还是保留更多的空调组件按钮更好,我们无法形成一致。在我看来,既然语音和触控都更简单的时候,隐藏使用几率不大的空调按钮符合逻辑,除雾按钮则是必须是使用时你可开启;而他的观点是,大多数人根本不会使用除雾功能,而空调更常用,理应保留实体按键。
绝大多数情况下,传统派别之所以不喜欢新能源车——从驱动方式到新的设计细节——更多原因是这个新产品和他们长期使用逻辑相违背。比如,在我们习惯加油的时候,要去等待充电,那自然是不合理的;又比如,在习以为常的操作界面下,为什么要去重新学习全触控的交互。
我当然不能贸然批评传统派的观点,从过去几十年来看,传统派的思路占了上峰。可是我坚持未来派的观点的正确性,原因在于当下年轻人在过去十年所接受的使用体验,已经完全跳脱出过去五十年的局限——最明显不过的就是我们已经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实体按键的思维限制。
其实不用调查也可以明白,再过5年,也就是00后进入首次购车的年龄时,这些消费者对于车内大屏幕、甚至说全屏幕会排斥吗?根本不会!因为他们应该算是完全成长于触屏手机下的一代人,他们所接触的一切都是触屏的习惯,滑动、点击和多点触控才是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如果你给他们一个按键式的逻辑反而可能需要学习。
又比如充电这件事情,一天一充的手机对于00后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存在,那些充一次电可以用一周的诺基亚似乎都是古老的传言。因此,我可以想象,充电设施普及后,即便充电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对于年轻人来说也不会成为什么阻碍——玩一会手机也就过去了。
或许身为传统派的你会觉得我的举例不过是强词夺理。可是我认为我们对未来的预判始终应该落脚于用户上,更具体一点说是如何去理解未来五年后那些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消费者需要什么。如果放在七八十年代,那可能还是一个比较好预判的东西,无非是汽油机的升级和改进,但是放在现在,汽油机和电机如何做出选择,百年汽车工业似乎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过这样棘手的问题了。
换句话说,今后年轻人对于汽车的使用逻辑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就像我们理解不了他们对“爱豆”和“B站”的喜爱,自然也无法立即理解他们对未来汽车的理解。当下汽车产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一群40岁、50岁的人为一群5年后才20多岁的年轻人造一辆车,这种时代的隔阂是最大的困难。
如果我们再回溯一下特斯拉为什么会成功,就能发现很大程度上产品真的只占了一半的关系——另一半则是特斯拉利用了人类的好奇心。这也再一次证明,所有的习惯都可以被培养,当前的学习曲线再高也高不到那里去。
所以,未来的人机交互无关好坏,只在乎引导。
驾仕结语: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在初代iPhone发布会上难掩心中的激动,说到,“今天苹果要重新发明手机。”可是当我们读懂这句话已经是十年后,在我们对iPhone和触屏手机已经习为常的时候,当年的机皇诺基亚、千年老二摩托罗拉、新贵黑莓和微软都并不认为iPhone会带来什么变化。可是现在这四个品牌都基本消失了,新时代就是这么决绝。
新时代已经来临,它不会等你,我们去争论对错是无意义的,只会被告知结果。
我们没有理由去守旧,选择拥抱新能源汽车是最好的态度——不管新能源企业裹挟的利益、政策又或者是野心,我们都已经身处新时代。再不济,即便当前的创新不是最终的形态,那至少也不会停留在传统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