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奥迪欲购入中国车企电动车平台,以及大众、通用、日产等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降价的消息引人关注。在业界看来,这背后是合资品牌正遭遇挑战,以及在新能源和出口市场表现优秀的自主品牌的不断崛起。
从今年上半年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保持着较高增速。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累计零售308.6万辆,同比增幅达到37.3%。其中,尤以比亚迪、广汽、长安等传统自主品牌表现突出。
在乘联会发布的1-6月新能源厂商零售销量TOP10排行榜中,传统品牌占据六席,合计销量达到190.8万辆,同比增长62.3%;市场份额则超过六成,为61.8%。同时,依然未能有合资品牌出现在TOP10榜单之中。
具体至企业层面,比亚迪上半年累计零售115.5万辆,同比增长82.2%;据其官方数据,比亚迪累计批发销量达到125.56万辆,同比增长94.25%,毫无悬念地拿下了上半年的销量冠军,而且是中国乘用车市和新能源车市,以及全球新能源车市的“三料冠军”。
虽然,从全年300万辆的销量目标来看,比亚迪的完成率还未过半,但以其不断攀升且已突破25万辆的月销量而言,似乎没有人会怀疑其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同时,比亚迪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等各细分市场,由比亚迪、腾势、方程豹、仰望等品牌组成的产品矩阵正逐渐成形,也将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其未来的市场发展。
在此背景下,比亚迪“继续保持良好的盈利水平”。据其7月14日公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比亚迪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5亿-117亿元,同比增长192%-225%;扣非净利润93亿-103亿元,同比增加207%-240%;基本每股收益3.61元/股-4.02元/股。东吴证券、开源证券、招商证券等多家机构预测比亚迪全年净利润或达到250亿-290亿元。
比亚迪之外,广汽埃安同样引人瞩目。连续四个月销量4万+,使得广汽埃安上半年累计销量一举突破20万辆大关,新能源时代的“BAT(比亚迪、埃安、特斯拉)”正逐渐成形。
近日,承接了第20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下线的殊荣,以及定位高端豪华品牌的昊铂的落地,也让埃安在追求“性价比”路线的同时,向着“品价比”延伸,并剑指“B级纯电轿车市场前三”。伴随“埃安+昊铂”双品牌时代的开启,广汽埃安今年将向着“保50万辆挑战60万辆”的目标全力冲刺。
除了比亚迪和广汽埃安,榜单中其他品牌也都有着不俗表现。其中,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上半年销量均超过13万辆;长城汽车虽然距离10万辆还有些差距,但其28.9%的同比增速,比去年底及今年一季度的分别下滑2.8%、21.5%,顺利转正并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在新能源领域的迅猛发展,各自主品牌正纷纷加强海外市场布局。6月28日,广汽埃安宣布正式进入泰国市场,开启埃安品牌国际化序幕;7月4日,上汽集团宣布将在欧洲建厂,目前正在选址中;7月5日,比亚迪与巴西巴伊亚州政府共同宣布,双方将在巴西设立由三座工厂组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据马来西亚国家通讯社7月18日消息,吉利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将马来西亚霹雳州丹绒马林(Tanjung Malim)打造成该地区最大汽车中心……
在业界看来,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已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产品、技术愈发受到认可,同时汽车本就是全球化产业,自主品牌加强海外市场布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此同时,争相海外建厂也意味着自主品牌“出海”已迈入新的阶段,随着生产成本下降、销量规模提升,自主品牌海外发展也将迎来更大的未来。
相比之下,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却是迟迟打不开局面。这一点从近期大众ID.系列、凯迪拉克锐歌等新能源车型的官降已能看出端倪。对此,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在日前举行的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指出,在“新四化”趋势下,大部分传统整车合资企业面临多重压力,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进入新阶段,需要中外双方再思考、再定位、再出发。
在吴松泉看来,合资品牌未来要更为重视中国市场,进一步深耕本土化,凝聚双方优势,合力强化和完善智能电动车领域全价值链布局;加强各业务板块协同,针对中国客户、市场需求强化本土研发,并面向全球市场销售。
目前来看,很多合资品牌也正在这样做。以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大众为例,其“2030目标”就包含进一步深化“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快速拓展本土开发实力。大众为此成立了集团在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领跑BBA(宝马、奔驰、奥迪)的宝马,7月18日启用了新上海研发中心,而这也是其德国总部之外最大最完备的研发体系。
整体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中汽协方面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900万辆。这无疑将为传统自主、合资品牌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随着合资品牌本土化举措进一步落地,带来更为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其能否在新能源市场实现突破,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