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以内落地的家用车,消费者的要求大差不差,基本是二手的不用考虑,操控和动力这些放一边,单纯地考虑内外饰、空间、配置和品牌。
所以别人找你买车的时候,除非是同好,也不是家人出钱或者矿在家里,不然推荐一些小众品牌都是浪费口水,主流车型就完事了。
不过10年人们买的是合资轿车,10年后更愿意买一辆自主品牌的SUV。
等到很多年之后,大家谈论起21世纪20年代的自主SUV总统山,必须有哈弗H6、吉利博越、长安CS75、荣威RX5的名字。
但很奇怪的是,落地15万的自主SUV,没有很多人选择全球车企市值超过戴姆勒、通用和宝马,排在第五位的比亚迪。
这难道是资本的泡沫?还是消费者又不懂车了?
产品线缺失
或许这两者都不是,比亚迪有技术撑起5000亿元的市值,消费者也很了解自己的需求。
其实最直接的原因是没车可买。
现在你拿着15万在比亚迪的产品册找不到合适的燃油SUV,唐宋元三款,小型SUV元EV不用说了,宋Pro太小太入门。
唐的话,本来燃油版的价格是12.99万-16.99万元,到2021款只有16.58万元一款7座的,其他是动辄二十大几、三十万的纯电动EV、插混DM。
另外是宣传做得不多,消费者的潜意识没有比亚迪这个选项,甚至有一次吃饭听到隔壁桌在讨论买车,有人以为比亚迪和特斯拉一样是新能源品牌,压根不知道有燃油车。
说到底,比亚迪之前把太多重心放在新能源上面,忽视了燃油车版块,尤其是15万元左右的紧凑级SUV。
这几乎是所有自主品牌崛起的根基,看看市面这些主流的自主品牌,都在这块领域有一款叫得出名字的明星车型。
在这一旦收获了庞大的群众基础,你在老百姓心中就有了口碑,有了口口相传的知名度。
不管向别人推荐买车,或是自己买车,都听过见过这款车的存在,这个品牌也可以一直保持热度,没有被消费者遗忘。
比亚迪缺的这么一款车,今天由宋Plus补上了。
主推宋Plus
很显然,以后仅有一款燃油版的唐做了让步,主要负责新能源领域,不用再一款车干两份活。
和唐划分定位和市场之后,比亚迪彻底将12万-15万的市场交给宋Plus,有利于短时间提高新车的曝光度。
这样一来,比亚迪研发宋Plus的目标也很明确,做法简单粗暴。
反正是一款5座的大尺寸紧凑级SUV,尽量把后排腿部和后备箱空间往大了抡,内饰必须有精致感,于是就有了这么一辆眼前的宋Plus。
虽然这车的尺寸有4705/1890/1680毫米这么大,但不得不说,比亚迪对比例、线条的把控越来越精妙了。
这是个人认为最漂亮的比亚迪SUV,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揣摩那种。
前脸妥妥的“奢适宽体轿跑SUV”,视觉效果看着很低很宽,最妙的是这底下的镀铬条,一加就显得有细节、有层次感。
侧面依然有阿尔法·罗密欧Stelvio的神韵,尤其是C柱这块,即使车顶没有很低矮,看着也很有运动感,一点不觉得油腻。
但车企对于运动化SUV的表达,仅仅是沿用Coupe SUV的公式,把后车顶的线条一拉到底。
本来SUV长得高高大大的,车顶一溜就跟驼背一样,屁股更是不合比例的臃肿,市面找不到几款好看的流线型SUV,却也拦不住车企和消费者对他们的趋之若鹜。
不可否认有少数几款是精神的,但一定程度牺牲了后排的头部空间,Coupe SUV唯一的好处是和原版车型有明显的区分,方便平摊一款车的成本。
在自主紧凑级SUV这块,宋Plus的外观不像竞争对手那么家用,尤其比亚迪很喜欢为SUV配20英寸大轮毂,轮胎扁平比才45%,视觉效果很有冲击力。
在设计来讲这是正确的,不然大车配一双小鞋就很奇怪,当然后期换胎的成本也高一些。
开始有设计和细节的比亚迪内饰
原本内饰是每一款比亚迪的缺点,仅有两款大屏幕没什么好讲的,宋Plus和汉开始加了很多设计和细节,比如翻毛皮、缝线和曲线等等。
可能有些人觉得像奔驰,不好意思,奔驰S级内饰的供应商和宋Plus、汉是一样的。
但你们绝对猜不到,这家供应商竟然是一直被人们吐槽反人类的PSA的嫡出佛吉亚。
就连大众CC仪表盘和门板的氛围灯,也是佛吉亚提供的。
其实很多人说法系反人类,一方面是消费者没有习惯,另一方面是他们专门让这份“反人类”成为法系车的一项特色。
好比梅甘娜仪表盘的角度太高,驾驶者必须身体向前倾仰着头才看得到,设计师说是故意的,当然喜欢的人很喜欢,讨厌的人就很讨厌。
但比亚迪没这么头铁,不仅做得人性化,同时加了很多中国的特色元素,比如副驾驶前面的跑马灯,还有一如既往的KTV。
站在静态的角度,宋Plus的内外饰很讨喜,后排空间大得可以跷二郎腿,宽度也允许舒服地坐着三位成年人。
动态的话,这车前面是一副全新的1.5T高功率发动机,拥有185马力和288牛米,热效率达到38%,匹配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之前在市区短暂地试驾过一次,现在终于有机会好好地开一开。
无欲无求的家用属性
上次对宋Plus最深的印象是棉花,就像《鹿鼎记》的化骨绵掌一样,你再激烈的驾驶和再爆炸的脾气,一切动作在这车面前都被化成无形。
185马力的输出也跟无声无息一样,雷厉风行从来不是这副7速双离合湿式变速箱的风格,像德芙巧克力丝滑才是最好的。
况且油门很轻,踩深踩浅的力度基本是相同的,稍不注意一低头才发现超速了。
软软的悬挂和座椅也有催眠的神奇功效,反正吃完饭躺在宽敞的后排,一眨眼的功夫我就睡着了,不排除是前一天没有睡好,不过是真的舒服。
相比坐在宋Plus的前排开车,我是更愿意坐在后排睡觉。
家用车嘛,不需要太多的路感和反馈,现在也都把方向盘做得很轻,这么大一款车在原地调头挪车,手心稍微用点力气就搓得动方向盘。
这么开车是轻松了,根本不用像学车那样抡普桑、方头捷达的洗脸盆,但宋Plus方向盘的力矩建立不是很线性,在转向沟通感这块几乎是没有的。
这也无关家用车的定位,主要是开着虚了一些,没办法很好地通过方向盘感知前轮的转角,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宋Plus转向的标定。
宋Plus完全是很纯粹的家用车,正常开感受不到这些机械件的存在,这么奇妙的感觉有点像用手抓空气,明知道是存在的却永远抓不到。
当然在某些情况,你还是知道他们的存在的。
比如急加速,这副1.5T发出的声音和体感是不匹配的,听着很响,实际没有推背感和上头的加速,这时候的声浪仅仅是噪音罢了。
再有这车的起步和刹停不是很好控制,起步依然有双离合变速箱一贯的迟滞,松开刹车的前段无动于衷,到后段突然就窜出去了,找不到动静态分离的咬合点。
低速彻底松开油门刹车,场景大概是红绿灯转弯,动力却时不时向前冲我踹一脚,估计是变速箱搞不清楚状况自行降档了。
这时候补脚刹车,前段几乎没有,到中后段的点头现象很明显,开半天也没有摸清这车的性格。
别看乘客一句话不吭声,但他们内心OS绝对是这开得什么玩意??
总的来说,宋Plus的蠕行和低速行驶,是很难用细微的油门刹车控制的,跑起来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调校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实力
所以你说比亚迪没技术吗,绝对不是,很多新势力造车用的还是比亚迪的芯片技术。
是他们没诚意吗,更不可能,内外饰空间配置一应俱全,性价比很高。
是他们不思进取吗,这完全是胡扯,从一辆抄袭花冠的F3做到今天的全球车企市值第五位,没有金刚钻是揽不到这么大盘的。
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
明明账面数据这么好,动力、热效率做到全世界前列;零件用谁谁谁家供应商,和某某某奢华品牌一样;底盘由XXX大师调校,开着一级棒。
但到实车一量产和下线,一部分自主品牌开着总是不对味,调校少了一点火候和细腻。
好比小时候自己花重金打造的四驱车,全身奥迪双钻名牌件,往赛道一跑居然不如别人在家绕的马达快。
这些年认识了一些工程师之后,心中才有了差不多的答案。
有一次和工程师的聊天印象很深,他刚从某家上市的车企离开,知道我是车迷竟然很开心,感觉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我很奇怪,造车的不是更应该了解汽车吗。
他说在他们那行,整个部门几百人乃至几千人,没有几位是车迷。
这和当初我报考车辆工程的情况很像,以为全班男生是车迷很兴奋,这嘴一张是整天停不下来了。
结果四年过去了,对汽车感兴趣的还是我一人。
以至于在调校这一行,真正喜欢汽车的、踌躇满志调好一款车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很现实的情况是,多数人不喜欢开车,没开过几款车,底盘调校对他们来说是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好不好无所谓了。
更现实的情况是,车辆调校这一项看不见摸不着的指标,也不是消费者很在意的,毕竟可以开就行了嘛。
如今职业经理人逐渐替代了科班出身的车企领导,他们每年盯着的财务报表,对利润有影响的玩具砍掉,有贡献的立刻提上日程。
为什么丰田变得有意思,因为喜欢赛车和开车的丰田章男上台了。
为什么大众变得没意思,因为喜欢赛车和机械的皮耶希下台了。
一群对汽车没有感觉的人们,你还期待他们调出怎样的汽车呢?
有时候内部调完,发现工程车简直是稀巴烂根本没法开,只有砸钱找老外帮忙,当然老外拿着顶薪,偶尔也不见得好使。
但国外有一点好,国外说的是欧美、日本这些汽车工业起步早的国家,尤其是欧洲,他们爷爷的爷爷从小浸淫在汽车文化中,老百姓对汽车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
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20年,这块和他们有实打实的代差,弥补的方法要么花钱学习,要么花时间积淀。
好在如今对汽车感兴趣的Z世代有很多,有很多人愿意到4S店试车,或者大学期间买一辆二手车,对驾驶越来越有感觉。
等他们长大,彼时自主品牌的调校也有更进一步的空间。
本文由长城网汽车频道内容合作方“车辙”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