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洪把"上当"归结为"重组政策"不当
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日前在一家论坛上出语惊人,称“重组我第一个响应,我第一个上当”,还列举了收购长丰的实例,由于政策不是“整体出台”,他们为重组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曾庆洪把“上当”归结为“重组政策”,显然不恰当,也有失公允。“风刮倒了不能赖天爷”,我们坚持认为,“重组”是汽车管理当局出台的政策中不多的一项“靠谱”政策。 广汽的“上当”,在于过于相信发改委“法力无边”,对证监会的权力不太当回事。在我们的经济活动中,尽管从内心是反对垄断的的,但是为了追求效率,很多时候又很希望权力集中,所谓“现场办公”就是一例,一位权威领导带领很多“有关部门”聚在一起,处理一件事情,当场拍板决定,十分痛快。但是“权力垄断”,往往造成的损失更大,比如“4万亿”,如果当初能经过人大讨论一下,也许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减小很多损失。所以汽车业,就不能都由刘铁南一人说了算。 兼并重组是整个汽车产业的趋势,全世界汽车业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因而“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汽车管理部门提出“鼓励兼并重组”,是一个“例行公事”的套话,因为提的抽象,“很原则”,因而也很正确。而凡是经由他们出手撮合的“重组”,则几乎都不成功,比如当年一汽兼并沈阳金杯,最近的长安重组哈飞和昌河,还留下了很多后患。 中国汽车业重组案,并不是如曾庆洪所说的,广汽是“第一个响应”,比广汽重组长丰案早得多,规模也大得多的,有“一汽天汽重组”、“上汽南汽合作”等等,相对来说都还比较成功,只是近些年来广汽重组的步伐比较大,频率比较高,比较瞩目。这些重组改变了广汽的发展趋势,在一定意义上是遏制了广汽的上升势头,所以曾庆洪把“火”发在了重组上。 其实,重组长丰广汽是很大的受益者,被重组的长丰倒是老大不愿意。长丰尽管每年只有3万辆的产销量,但因为搞定了一个有钱的大客户,长期以来,李建新“小富即安”的日子过得很不错。收购长丰,打乱了李氏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他人生。李建新的“错误”是当初不该到长沙发展,以致终究成别人的盘中餐。 重组长丰,首先是广汽得到了整体上市的资质,为了这个资质,得以回归A股市场一汽已经花费了数年时间,做了多少工作,付出的代价不比广汽少,但至今还“革命尚未成功”;东风也至今还未能“回归A股市场”;我们知道,广汽的股权结构是最最复杂的。同样至今还在这条路上努力奋斗的还有北汽。此外,广汽还“轻而易举”地同时获得一个整车自主品牌公司广汽长丰、两个新的合资资源——三菱和菲亚特,还赢得湖南省政府欢心的资本,使自己的势力得以顺利向北扩张。 广汽得到了菲亚特这个合资伙伴,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汽的企业结构。我们知道广汽原先的企业结构,过于偏重与日系合作,形成“一头沉”的格局,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去年以来日系车市场整体下滑,对广汽造成的影响就特别大。还有,三菱是SUV专家,帕杰罗是世界上很受市场追捧的产品,在中国也有很好的口碑;长丰生产SUV的历史也比较长,SUV正是广汽需要补齐的短板,两家公司成立,对广汽调整产品结构大有补益。广汽收购长丰,合资三菱,也断掉了东南汽车在SUV方面发展的技术后路,打击了市场上一个潜在对手,真可谓“投一石而获数鸟”。 综合考察,广汽收购长丰并不吃亏,或者说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反倒是广汽为何花那么大代价收购吉奥,至今我们也没有看懂。据说是为了发展微型车,这些年微型车因其价值低,技术含量低,特别适合中国广大农村用户,成为各大集团做大规模、提升排名位次的重要途径,在上汽通用五菱的示范效应下,一汽重组了一汽吉林,东风收购了小康,北汽、奇瑞都搞起了微车基地。然而吉奥的主打产品也是SUV ,并没有进入微车领域,而SUV与广汽三菱与广汽长丰形成叠床架屋,难免造成资源浪费局面。 总体来说,“重组”政策本身并没有错,也不是什么圈套,不存在上不上当的问题,关键是企业在重组时把握好对象,选准对象,重组的标准是资源对企业发展战略有没有价值。广汽的问题是,要调整好发展战略,不要过于着急做大规模,要量力而行。企业并不总是越大越好,不适当的“大”,可能就是企业由盛转衰的“酶”。广汽目前遇到的困难,既有市场变化的因素,也与其过度扩张有关。现在令人忧心的是,广汽的“戏”还正在其他企业上演,所谓不见棺材不落泪,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本文作者为V讯网总编辑程远) |
关键词:重组,长丰,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