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头条新闻

固态电池能否成为未来理想能源的救世主?

来源: 童济仁汽车评论  作者:
2021-03-17 07:47:10
分享:

  固态电池再次被炒热,究竟是未来理想能源的救世主,还是资本哄抬的概念泡沫,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

  我们不妨先从电池的结构说起。以锂离子电池为例,主要由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组成。

  锂离子相当于能量的“搬运工”,来回奔跑。在充电时,锂离子由负极移动到正极,而在放电时,则由正极移动到负极,由此完成能量的储存与释放。

  这即是锂离子电池最基本的工作原理。而电动车最常搭载的三元或磷酸铁锂电池,皆属于锂离子电池,更准确地讲,属于“液态锂离子电池”,因为其电解质一般为“隔膜+电解液”的结构,中间含有液态物质。

  相比之下,固态锂电池与液态锂离子电池最大的不同在于电解质。顾名思义,固态锂电池采用了固态电解质。

  如果简单做一番电池发展史的回顾,车用动力电池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首先是铅酸电池,然后是镍氢电池,直到如今的液态锂离子电池。

  然而,液态锂离子电池并不是技术的终点,能量密度“天花板”非常明显。所以,下一代电池是什么?固态锂电池即是一条看上去还不错的备选路线。

  固态电池如何打破“天花板”?

  固态电解质是固态锂电池的核心,其潜在优势可以用4个词来概括:轻、薄、密、稳,主要解决目前动力电池遇到的2个核心难题:续航里程不够长,电池还不够安全。

  更轻:固态电解质能够兼容金属锂为负极,不必使用当前更常见的石墨负极,可以减轻负极的质量。另外,金属锂的克容量比较高,理论上可以达到3860mAh/g,几乎是石墨负极的10倍,那么,负极材料的用量还可以大幅减少。

  而在液态电解质中,金属锂与液态电解质的副反应比较多,仍没有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锂金属在固态电解质中的兼容能力,却可以天然地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更薄:这是结构上的优化,由于不再使用液态电解质才需要的隔膜结构,所以固态电解质的结构可以更加紧凑,正负极之间的距离被有效缩短,电池的厚度大幅降低。

  “电池小型化”也是技术发展方向之一,车要更轻,还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载入更多容量的电池,续航里程问题迎刃而解。

  更密:能量密度有望大幅提高,以突破液态锂离子电池的上限。提高能量密度,从原理上讲,需要正极材料可以脱出更多的锂离子,充电至高电压即可实现。

  但电压过高,液态电解质有可能氧化,正极材料将发生不可逆相变,但固态电解质可以承受更高的电压,用更专业的话讲,提供了更宽的电化学窗口。

  此外,如果选择了金属锂为负极材料,正极材料的选择可以更多,将不再局限于三元或磷酸铁锂,甚至可以选择不含锂的材料,比如硫化物或空气,也就是更为超前的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

  当然,这些是更远的技术路线了。

  更稳:液态锂离子电池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危险?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在大电流工作下,有可能出现锂枝晶,一旦刺破隔膜,就有可能导致电池短路;2、液态电解质是有机液体,易燃烧,而且在高温下,还有可能产生更易燃的气体。

  固态电解质主要有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种体系,耐高温,不易燃,无腐蚀,不挥发,基本可以消除电池自燃的风险。

  理想非常之丰满,但固态锂电池仍没有很好的量产产品,困难主要在哪里?

  高阻抗:无论何种介质体系,其导锂能力均不美好,与液态电解质相比差了多个数量级,致使导电率低。同时,固体与固体接触,接触差,内阻高,同样使得锂离子内部传输效率变低。

  成本高:在体量极少的情况下,制造成本、材料成本均高不可攀。但乐观地看,在全球庞大的电动车市场潜力面前,只要技术持续有突破,且陆续普及,降低成本的趋势值得期待。

  循环差:这也是一个技术难题,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固体之间的物理接触将会变差,影响充放电次数。

  什么时候翻出量产的底牌?

  往前翻翻历史,确实有过固态锂电池小规模量产的例子。

  2011年,法国博洛雷公司生产了一款容量为30kWh的固态电池,其中的电解质为聚合物体系,并配合有双电层电容器。

  这款电池有点“娇贵”,在室温下无法工作,还需要加热器将其升温至60-80℃才可启动。其能量密度也不理想,仅有110Wh/kg,再额外配备一个加热器,增加功耗。另外,双电层电容器的存在,是为了应对紧急加速等场景中功率瞬时增高的需求。

  条件限制其实非常苛刻,这款电池尝试投放于共享出行市场,在商业化进程中好歹迈出了一步。

  另一个例子是年初非常火热的QuantumScape。这家公司最初由斯坦福大学的前研究人员在2010年创办,大众汽车曾出资1亿美元进行投资。

  QuantumScape披露了固态电池最新实验结果,强调了几个关键数据。其能量密度可达到350-500Wh/kg,可以在-30℃的极限环境中工作,以及可以在15分钟内充满80%的电量。

  相关质疑声也很多。首先,QuantumScape所展示的电池,是一款容量仅有190mAh的微型电池,大概比iWatch所用的电池还要小,即使支持一部iPhone也需要20个这样的电芯堆积起来才能使用。

  再想象一下,如果应用于电动汽车,还需要5000个iPhone使用的电池,这样算下来,至少需要10万个电芯堆积起来。量产制造需要攻坚克难,叠加之后,置于整车上的能量密度也可能并不理想。

  上述两个例子,可以归为“小厂”的技术探索,那么,车界巨头或已在动力电池领域呼风唤雨的“大厂们”,又是怎样的态度?

  丰田在固态电池领域亦有技术储备,电解质为硫化物体系。按照其之前释放的计划信息,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最早要到2025年才有可能量产。

  作为国产电池领域的“巨无霸”,宁德时代曾表示过,他们同样由固态电池的技术储备,但预计的量产时间是2030年。

  事实上,诸上时间节点,一般是针对全固态电池而言的。而在技术发展中,不会一蹴而就,从结构上讲,电解质将会逐步减少液态电解质的使用,从半固态过渡到准固态,最后升级到全固态。

  比如,蔚来ET7将会搭载的“固态电池”,即属于半固态电池,有望在近两年实现快速商业应用,但是,全固态电池普及之势,行业内多数预测在10年以后了。

  写在最后

  最理想的汽车能源是什么?能量密度高,无污染,安全,低成本。但如果要同时满足这4个条件,今天还很难做到。

  对于下一代电池,人们有很多猜测。全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包括氢气燃料电池,都是备选路线。有点像王储夺嫡,只是说,全固态电池的竞争力还非常强。

  当初,锂离子电池走入寻常百姓家,用了很长时间,下一代电池同样需要漫长的发育时间。

  所有的研究都值得鼓励,而电池技术对线得越凶,内燃机“被出局”的危机感反而会越强烈。

  本文由长城网汽车频道内容合作方“童济仁汽车评论”授权转载。

关键词:固态电池,能源责任编辑:刘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