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汽车行业之前,看着一些车子后排中间的这个鼓包确实不顺眼,心里也不止一次纳闷:搞这么个大鼓包干嘛,为啥不和两侧一样,做成平的?这明摆着是对中间这位乘客的乘车体验置之不顾。
相信很多人也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尤其是自己的车子自带这样的“短板”,总感觉让谁坐在中间都对不起他(她)似的,尤其女孩子,穿上裙子的话那就更不用说了,怎么放脚都不对。
但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在无论是轿车还是SUV,越来越多的车将这里做平了。如国产BYD唐、传祺GS5,日系URV、冠道、汉兰达,美系科帕奇、探界者等都做到了后排放脚位置全平。
如下图这些车:
这至少说明,将这个位置做成全平在技术上并非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技术难度,那为什么还有些车型就偏做不到?给乘客营造舒适温馨的乘车体验难道不是厂家和汽车工程师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后排中间那位乘客就那么不受待见?
有人说SUV更容易实现后排放脚空间做平,因为底盘高,传动轴和排气管离地间隙比较大,所以可以把二者高度降低,然后将后两位放脚位置做平,这个有点简单粗暴。
就我们观察,到目前还有很多人对后排放脚位置做平容易产生误解,所以今天这篇文章,车辙君就跟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
问题一:后排中间放脚位置内部结构到底长什么样?
要说这个位置,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白车身的构成。
通常白车身简单分成两部分:上车体和下车体。其中下车体又分为两部分:机舱和地板。而地板又双叒叕被分为两部分:前地板和后地板。我们在工厂里看到的车辆白车身基本上就是这几部分拼接起来的。而后排中间放脚位置正好处于前、后地板搭接处。
看下图就一目了然了。
接下来我们再细化一下前、后地板搭接的结构。
简单来说,对前、后地板搭接贡献量最大的三个地方分别为左、右门槛结构,另一处就是后排中间放脚位置了,我们通常称为中通道位置。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很多车型的前地板侧边梁(上图示位置)只延伸到前地板的前后中间位置,而有一些则延伸到后地板横梁位置,如下图所示:
从以上结构介绍可以看出目前承载式车身结构设计的大概情况,中通道位置处于前、后地板搭接的最中间位置。整个车身左右都是以它为对称轴的。
问题二:为什么后排中间放脚位置这么难对付?
可以说,后排做平,优缺点都有。
最大的优势当然就是后排坐三个人的时候,中间位置的乘客的舒适性会大大提升,但是缺点或者说研发时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接下来会详细说。
就目前承载式车身而言,研发时是否要下定决心把它做平,主要还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性能
之所以把性能摆在第一位,是因为我认为不以性能目标为准则的设计都是耍流氓。
前、后地板搭接的中通道位置的截面尺寸,一方面影响车身的弯曲刚度性能,另一方面是容易被人忽略的性能,就是NVH性能指标之一:VTF(Vibration Transfer Function,振动传递函数:输入激励载荷与输出振动之间的对应函数关系,用于评价车身结构对振动的灵敏度特性),这里偏偏对这个性能很敏感,简单的说就是这里的截面变化会引起很大的振动变化。
中通道高低对弯曲刚度的影响,看下图:
在箭头位置施加同样的力,哪个更容易发生弯曲呢?
显而易见是第一个,最不容易发生弯曲的是第三个,后排中间放脚位置又是下车体里,无论前后,还是左右,都可以称得上中间位置,而且还是前后地板的的分界线,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是极其关键的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车型要把这里设计成很高的原因,目的就是提高车身的弯曲刚度,提高整车的乘员舒适性。
另一方面VTF,这个看似复杂,把它简化,这样理解起来其实更容易,举个极端例子:平面钢板和“几”字形钢板。
用锤子在红点位置打一下钢板,哪一个抖动的时间更长?哪个更容易抖动?
毋庸置疑,是平面的钢板。所以归根结底和刚度是一个道理,我们用的是平面钢板,就要人为利用冲压工艺给它加些特征,让它向着我们所需要的性能方向优化。
布置
这里确实在很多时候会受到布置的限制,尤其是四驱车型,传动轴和排气管都要从这下边穿过,而排气管由于是高温的,所以要离地板一段距离,也要和传动轴之间保持绝对安全的距离,防止相互伤害。传动轴也要受到底盘、离地间隙等的限制,所以中通道的这里的鼓包高度不是设计师所能任性的。
成本和重量
这里如果一定要做平,尤其长轴距的车,那么就要付出一点代价了,最直接的代价是成本和重量的上升,下面看看把钱花在哪了,重量放在了哪里。
完全是基于性能的考虑,全平车型,中通道的“几”字型截面必定变低,整车的弯扭刚度就会大大衰减,VTF性能下降,所以需要想其他办法,来补偿这些衰减。
两个地方下手:
①中通道侧边梁
延长中通道侧边梁至后地板横梁位置,通过焊接与后地板框架结构形成下车体框架,中通道侧边梁与中通道之间形成的截面可以大大补偿中通道截面变小后带来的性能损失,由于这两道梁通常料厚很厚,1.0-1.2mm左右,材料等级也很高,所以它的延长必定带来成本和重量的上升。
②前地板侧边梁
原理和延长中通道侧边梁基本一致,只是这里的延长更多的是补偿弯扭刚度,而中通道侧边梁兼具补偿弯扭刚度和NVH性能。
▲很多车型即使保留了后排中间放脚位置的鼓包,也会将这四根纵梁延长至后地板横梁,B级以上车型中比较常见,目的是为了达到更优的性能。
车型定位
这个好理解,像下图那样定位高端行政、商务车,中间就没打算让人坐,如果还要付出重量和成本的代价,那就得不偿失了,或者说这样的车型想要性能更好,那就在重量和成本都付出了的情况下再把中通道截面做大点,那么车身的刚度更好一些,岂不是更好,反正这样高端车也不会量产太多,也不差钱。
问题三:那这个位置如何兼顾各方才能做平?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有点蒙了,满足上述性能,豁出去重量和成本,直接把地板抹平不就行了吗?
实际却不是这样。
直接抹平对地板来说,性能实在太糟糕了。
关于做平的小秘密,这也是我们全文里一直没有说这里的地板做平的原因,而是说后排中间放脚位置,是因为根本就不存在这里地板做平,中通道都是“几”字形截面,那些做平的车型只是把这里的“几”字压扁了一些而已。
关键的秘密在地毯上,地毯做成了两边厚中间薄,这一厚一薄的尺寸差正好和“几”字的高度一致,通常这个高度不会很大,10-14mm左右。所以乘客看到的平的,实则是用地毯找平的,看下图就原形毕露了。
下面通过了解到的两款典型车型,来分析一下国内外主机厂解决后排放脚位置的方案
广汽丰田·汉兰达
汉兰达作为一款给人大大的感觉的车型,内部空间自然不用说,即使是后排放脚空间这种细节上也让客户满意而归。
汉兰达在解决后排脚部空间的方案上也是独树一帜,不过万变不离其中,请看下面两张图:
▲乘员舱内部俯视图
▲汉兰达车底部仰视图
从上面两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兰达的中通道很短,并没有延伸到后地板位置,这种结构对性能上造成的损失,纵向完全由前地板侧边梁来承担,两根侧边梁横向间距缩小,贴近中通道位置,自身截面尺寸加大,并且与后地板横梁进行连接,横向增加了两根地板贯穿横梁,这样下车体框架形成了“四横两纵”的结构,既保证了车身的刚度、碰撞、NVH等性能,又能够将后排中间放脚位置做平,方法巧妙。
当然代价也是巨大的,零件数量上大大增加,模具成本急剧上升。但是以汉兰达的销量,均摊在每一台车上,也不会太多了。
广汽传祺·2019款传祺GS5
传祺通过这几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从老款的GS5到GS4(参数|图片),再到3个8(GS8、GM8、GA8),又回到新款GS5,兜兜转转,也算是经历了一个循环。就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2019款传祺GS5在这个位置做到了平的简直不能再平了。
通过拆车发现,中通道后段的高度做到了仅仅10mm左右。然后通过地毯的高度差做到了后排放脚位置全平。在今年上海车展上首次公开露面的全新传祺GA6在这个相同的位置上也是全平的,想必传祺在这项技术上已经应用的比较纯熟。
事实上GS5后排做平的方案,相对来说比较传统,中规中矩,如下图:
▲GS5后排中间放脚位置做平方案
GS5采用全是纵梁的结构,将中通道侧边梁、前地板侧边梁全部搭接在后地板横梁上,来补偿中通道变低后的的性能损失。但是按照GS5这种整备质量的车,中通道变低,我认为六根纵梁里至少要有一对纵梁采用热成型钢板,不然弯扭刚度和VTF性能都很难达到。当然这个算是个人浅见,有机会碰到传祺的工程师再核实请教。
写在最后
其实车子后排中间的这个鼓包问题,很多车评报道中都会提到,也是相当多的消费者在购车时都比较在意的一个点。本来空间就不宽裕的后排地毯位置,硬生生鼓起这么一个包,不管换成谁(尤其还要坐在中间的那位乘客)看了多少都会有些嫌弃。这些年汽车工程设计虽说没有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但各大厂商在营造和优化用户体验方面还是很舍得下血本,所以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车型都尽可能照顾后排那位中间乘客的需求。
以上是我们的拙见,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看法?
本文由长城网汽车频道内容合作方“车辙”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