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汽车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汽车频道 >> 汽车滚动新闻

在华弃用高田?丰田本田竟无言以对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作者: 2016-11-02 07:53: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你的气囊安全么?本应是保护驾乘者的“安全气囊”,竟频频发生致死事故。截至目前,全球第二大气囊生产商因“不安全”引发全球超过5000万辆车陆续召回。上周五,日本丰田汽车对外宣布,因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可能有缺陷而造成致死事故,将在全球召回总计约580万辆汽车,其中涉及中国市场的有82万辆。高田气囊再次成为“祸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等企业早已在海外宣布不再使用问题高田气囊,但在中国市场,无论是在华本部还是合资公司,都在是否还在使用高田气囊的问题上含糊其辞,是与总部信息脱节,还是不愿公开信息?但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有权知道自己的车,是否使用了真正“安全”的气囊。

事件 “气囊门”持续发酵

10月28日,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要求,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因备件准备原因,决定自2016年11月30日起,分批陆续召回以下部分汽车,共计819598辆。

据了解,一汽丰田定于2016年11月30日召回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生产的威驰汽车,涉及副驾驶席空气囊,数量为89554辆;2017年1月31日召回2007年5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生产的卡罗拉汽车,涉及副驾驶席空气囊,数量为389173辆;2017年3月31日召回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生产的花冠EX汽车,涉及副驾驶席空气囊,数量为257170辆。广汽丰田定于2016年11月30日召回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8月29日期间生产的雅力士汽车,涉及驾驶席空气囊,数量为22888辆;2017年3月31日召回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生产的雅力士汽车,涉及副驾驶席空气囊,数量为60813辆。

公告里指出,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的空气囊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空气囊展开时,上述空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异常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存在安全隐患。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所涉及的空气囊零部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在召回发布后,记者相继采访了丰田旗下两家合资企业。两家合资公司均表示,目前已经得到通知,召回时间为11月30日,现在经销商店正处于备件阶段,以便应对本次召回。

数据 车企召回频发 高田成“祸首”

早在2000年,高田缺陷气囊就在北美因车主投诉而被曝光。2008年,高田气囊第一次在北美引发召回。

自此,高田气囊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刷新召回“榜单”。今年10月初,美国市场已有13个品牌召回了3156万辆装配有高田气囊的汽车,其中2327万辆为日系品牌车。截至目前,因高田气囊所引发的召回已经涉及全球5000万辆车。

因高田气囊引发的国产汽车召回最早发生在2013年。当年4月11日,本田、日产、丰田以及马自达这4家企业在同一天发布消息,共召回了3万余辆问题车。

记者统计,在此次大规模召回之前,中国市场已经发生47次因高田气囊引发的召回事件,共涉及37个车型。

进入2016年,高田气囊引发的召回依然“马不停蹄”,本田、讴歌、大众、奥迪、三菱、马自达都因其宣布召回。

然而,高田“气囊门”持续不断的发酵,丝毫没有要停的意思。

上周五,丰田宣布在全球召回580万辆汽车,其中涉及中国市场82万辆。

作为一家生产“安全气囊”的企业,十多年来频频因“不安全”而召回,甚至成了全球召回“祸首”。然而,记者采访时却发现,包括丰田、本田、马自达在内的中国车企,却没有对高田气囊的问题有足够的重视,甚至说不清究竟哪些车型上还在用高田气囊,哪些车型准备弃用。

国内落点 是否停用问题气囊 车企说不清楚

高田公司是全球第二大气囊生产商,其主要客户包括本田、丰田、宝马、通用、马自达、日产、三菱、克莱斯勒、福特、斯巴鲁、铃木等,日系品牌占到半数以上。

车企起初并不在意高田气囊引发的问题,直到2015年多次因此引发大规模召回,才有车企陆续表态会弃用高田气囊。

2015年11月3日,本田首先发表声明,指责高田公司气囊测试数据造假,并宣布彻底弃用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11月4日,三菱表示,考虑不再使用高田的安全气囊。11月5日,马自达表示其新车将不再使用高田含有硝酸铵的气囊,并寻找替代供应商。11月6日,路透社报道,丰田董事长丰田章男表示,丰田将停止使用硝酸铵的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11月7日,日产表示,今后开发的新车,将不再使用高田的相关产品。

时隔一年,因高田问题气囊引发的召回仍在陆续发生,车企真的与高田划清界限了吗?记者致电多家车企,询问国内生产的汽车是否已经弃用问题气囊,却没有一家能够给出明确回复。

丰田此次召回涉及580万辆车,其中包括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生产的82万辆国产车。记者致电丰田中国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关于是否会弃用屡次“惹事”的高田气囊,对方回应称“不一定”。一汽丰田称自己只是销售公司,不知道每款车用什么气囊。广汽丰田则回应称:“后续是否使用高田气囊我们还在确认中。”

本田汽车是最先在全球公开表态弃用高田气囊的车企,本田中国相关负责人在被记者问及高田气囊的问题时,却含糊表示,“今后将不再使用高田气囊”,但是“具体时间和车型目前不能确定”。

马自达中国方面则回复称,涉及全球供应商事宜,目前“没有可以提供的消息”。

三家车企模棱两可的回复,与一年前总部斩钉截铁的弃用声明形成鲜明的对比。

难道身在中国的三大汽车生产厂商,都未能搞清楚自己的产品使用的哪种气囊。

生产者尚且如此,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更无从得知自己新买的汽车使用的气囊是否来自“有前科”的高田了。

中国市场每年有几百款新车推出,车企在不断的拼尺寸、拼配置,引导消费者更习惯去对比这些新车的“性价比”。然而,在至关重要的安全细节上,车企从不主动说,消费者也就很少在意。这就直接导致了车企工作人员对这个问题的“忽视”,他们不知道或者说是不在乎生产环节有没有执行弃用问题气囊的承诺。这是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的脱节,也是车企与消费者之间的脱节。

事件背后 标准缺失 车企“得过且过”

曾有媒体统计,因高田气囊问题在美国导致召回约1900万辆车,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扩大中。在中国,因高田气囊召回的汽车数量约为361万辆,不及美国两成。从召回时间上来看,美国第一次召回时间为2008年,中国为2013年。

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田气囊召回无论是在反应时间还是在数量上,都要远远滞后于美国。

资料显示,在2000年,有美国的消费者向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反映部分车辆的高田气囊启动时会弹射出金属碎片,2008年美国开始了第一批召回,随后的2009年、2014年,NHTSA分别对高田气囊问题进行了两次调查,并在2014年10月份开始要求多家汽车制造商进行全美范围的产品召回。2015年底,NHTSA宣布,高田公司在美国生产和销售存在缺陷的安全气囊,违反了美国《机动车安全法》,对该公司处以2亿美元罚款。

从上述的资料可以看出,美国对于汽车质量问题的关注度要高得多,召回条例细化到用户投诉、相关部门立案调查、汽车生产商自检,到召回公告的发布以及免费修理等程序,大家完全按条例进行,透明、公开,美国实行的是“自愿认证,强制召回”制度。不仅是美国,在欧洲、日本,安全气囊方面早有立法。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汽车召回的有关政策,亟待解决的是“不透明”的问题:国内车企召回,正常情况下是首先向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进行备案,有些车企还会在官网上进行公告。但召回的过程,却并不透明,车辆如何召回、最终是否被召回、召回后会做出哪些改进都不会公布。

同时我国还没有一项能够评判气囊制造质量是否合格、气囊与具体车型是否相匹配、事故发生后安全气囊是否应该打开的标准。如果出台相关国家标准,更会改善车主遭遇此类情况难以维权的现状。

这些标准的缺失,也让很多车企“得过且过”,不会积极解决问题。

新闻延伸 高田迟来的道歉

2015年,高田CEO高田茂久在股东大会上公开道歉。虽然高田茂久来了一个标准的日式90°深鞠躬,但消费者并未感到信服和满意。高田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其对于缺陷安全气囊原因的内部调查进展不顺,现在仍未确定高田气囊发生爆炸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随着召回不断扩大,现在全球仍有成百上千万辆高田缺陷气囊汽车需要召回,等待更换缺陷零部件。

这次致歉是他时隔一年来首次公开亮相,此前,他一直回避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时间表。“我为此前未能与受害者直接沟通道歉,也向因缺陷高田气囊造成的死伤者表示歉意。”高田茂久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作为一家安全气囊供应商,我们的产品却给用户带来伤害,我对此深表歉意。”此前,高田已经在美国报纸上刊登过书面声明和广告进行道歉。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自己在召回事件中承担的责任时,高田茂久避而不答。他表示,目前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带领公司度过这场危机。他补充说,希望危机能够尽快解决,届时将立即恢复向股东派息。高田茂久还表示,公司正在商讨帮助受害者的各种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赔偿基金等。

链接 安全气囊不是摆设

从1953年的“汽车缓冲安全装置”到单气囊、双气囊,再到四气囊、多气囊,安全气囊已经成为保障汽车驾乘人员安全的重要装置。当汽车相撞时,安装气囊可使头部受伤率减少25%,面部受伤率减少80%。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安全气囊平时藏于车中,并没有什么存在感,但它绝对不是车内可有可无的摆设。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所有可能致命的车祸中,如果使用安全带,可挽救约45%的生命;如果同时使用安全气囊,这一比例将上升到60%。

但作为全球第二大气囊生产商,因高田气囊致死而导致的大规模汽车召回,却让本应保护生命的气囊成为了“定时炸弹”,不仅没能起到为保护驾乘者安全的作用,反倒成了危及生命的隐患。

采访手记

在报道策划初期,本报就已经通过外媒获取了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等企业的高层,甚至是最高层领导在海外市场针对高田气囊所做的表态。丰田还是由董事长丰田章男出面对外媒作出了说明,可见其对事件的重视程度。

但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本报联系的多位企业在华总部和合资厂的相关人士,甚至无法向本报证实“停用高田问题气囊”的消息,这些消息实际上已经对海外消费者公开发表了几乎一整年。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些企业,无论是海外总部,还是在华总部,抑或合资企业,针对这些消息,都没有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清晰更明确的说明,甚至没有进行相应的准备。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何当本报进行采访时,相关人员仍无法提供确切的消息,甚至有的品牌的公关部门,在与本公司各部门进行沟通之后,给本报的回复依然是“无法提供确切的消息”。可见,这些企业在至关重要的产品安全信息的传递上存在严重的脱节。

更让人心寒的是,这些脱节似乎只存在于中国市场。从相关信息在海外市场的传播来看,无论丰田、本田还是日产、马自达,是有能力向海外消费者传递清晰的信息的,为何在中国市场,却是态度暧昧、一问三不知?在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的当下,中国消费者难道不值得这些企业准备一份简单明了,哪怕只是转述海外信息的文字么?

信息脱节只是表象,对中国市场发自内心的忽视,恐怕才是这些企业在海外言之凿凿,却在中国语焉不详的根本原因。病根很清楚,药方也简单:重罚。有消息称,高田在美国面临的处罚可能高达21亿美元。如果在中国市场的类似行为,也会遭到有关部门的重罚,相信这些企业会以最快的速度将最精准的信息反馈给中国消费者。

【稿件声明】凡来源出自长城网汽车频道的稿件,版权均归长城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对稿件有异议,请联系电话:18633491898, QQ:505792332,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auto.hebei.com.cn

关键词:高田,本田汽车,安全气囊,车企,气体发生器,安全,祸首,性价比,得过且过,榜单

责任编辑:汽车君

相关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