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 三包执行该有多么难
三包政策终于出台了,而且具体实施的日子也已经确定,人们皆大欢喜,以为从今以后消费者可以扬眉吐气,过上了上帝的日子了。可结果,却发现,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据报道,国家质检总局消息,截至2013年12月16日,应提交汽车三包备案信息的生产者122家,已提交106家,未提交16家。完成评估104家(有2家生产者新提交)。评估中发现了13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包凭证和保修保养手册两大类问题。 以前十来年,三包一直不能出台,有消息就说是厂家的阻力太大,现在看来真有一定道理。好不容易挡不住历史车轮,三包出台了,可是该让他们交上材料都这么不积极,而且还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在三包凭证和保修手册上玩花样。要知道,他们现在面对的是质检总局,是他们的上级主管部门,而且质检总局的官员和专员还是懂行的,他们尚且如此,一旦面对消费者,会是什么嘴脸? 是什么嘴脸,想必大家都知道。前天晚上,央视有个节目,做个试验,节目组故意拔掉ABS的保险,然后去修理。先进一个路边摊,换了一个0.16元的保险,要价100元,去除故障;再进一个大型修理厂,要价500元,还是检查费,没有去除故障,再要检查刹车片,节目组没干;再进一个4S店,事大了,居然说是ABS泵有问题,要2500元……换一个0.16元保险片就解决的问题,居然是这样的三个下场!而现实中,保险融断的事情可以说频繁发生,小得不值一提,却被夸张成了如此可怕的结局。 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这样的事,在欧美会不会发生?也会发生,只是几率比较小。一来人家的消费者自己也懂一些汽车知识,会自己检查保险片并更换,二来,从事商业者也会有自己的守则,不至于如此漫天要价,无是生非,没有故障找个故障来要钱。 中国人总说,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生产厂家和经销商的汽车知识高于消费者是肯定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你才是生产商和经销商,但是你这些知识是要为消费者服务的,要解决他们问题的,而不是用是蒙骗他们的。作为赚取最大利润的商家,有一些寻利行为在所难免,但是,说到底,这种过份的寻利行为是不正当的,行业组织要自律,国家以及政府和主管部门更应该予以规范,这就是各种法规在市场经济规律之外起作用的原因。经济规律是一定会发生作用的,只是,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对消费者相当不公平,对行业的发展也会起到阻滞作用。 在这次的三包材料评审中,出问题最多的就是厂家利用利息不对称,欺瞒消费者。幸好还有质检总局把关,否则,就算有三包,消费者也难以得到实惠。 作为执法者和管理者,的确不能姑息。这一点,质检总局做得不错,只希望能更严厉一些,把关更严,同时执行守程中的不守法者予以严惩。 但说到实际上,却似乎有些无力。比如召回吧,到现在也拒不召回的厂商实行制裁,更几乎没有主动的惩戒事例,多数是拖到最后,“主动”召回了,至于召回的力度,却并没有相应的监督措施。消费者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一方,作为个体,力量相当微弱,跟厂商和经销商、修理店打官司的成本过于巨大。一般人只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认倒霉了事。 作为厂商,如果只是消极地执行三包,对消费者没有负责,其实对自己也没有负责。不要说那些合资外资了,自主品牌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也许你不负责的暂时结果是你获利了,但是长久下去,消费者只会弃你若敝履。品牌力度正在于这样的一点一滴,并不是想要高大上就可以高大上的,想要高大上,正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 汽车企业的品牌意识、服务意识相当不到位!这样的行业虽然看起来一片繁荣,但实际上危机四伏,不可持续发展。 至于消费者,也许自己还要多多学习,不要只会开车对汽车一问三不知。你要维权,自己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权利在哪里受了损,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受了骗,这权利可以就无从维起了。就算是在发达的汽车社会里,在诚信的商业环境里,消费者自己也应该有相应的知识。另外就是一旦发现权利受损要积极维权,不要只等着政府,只想着让别人维权自己得实惠。权利是靠自己来保护和争取的,除了你自己,谁也帮不了你。 |
【稿件声明】凡来源出自长城网汽车频道的稿件,版权均归长城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对稿件有异议,请联系电话:0311-89251123,18633491898, QQ:505792332,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auto.hebei.com.cn 关键词:三包,消费者,自己,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