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提升盈利能力 奇瑞资金吃紧IPO迷茫
早年,奇瑞曾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并一度成为自主品牌的“领头羊”。然而,2010年以来,奇瑞的销量却一直在走下坡路。今年上半年,奇瑞销量为22.28万辆,同比大跌16.1%,在自主品牌汽车排名中跌至第六位。 “销量倒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奇瑞的盈利能力始终没有改善。早年销量领先的时候,其盈利情况也不是很乐观,资金链紧张。”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告诉记者,提升品牌形象无疑是奇瑞战略转型的重点。 此外,近日奇瑞汽车现身芜湖市政府规划的江北汽车项目中,被外界解读为剥离老旧资产,实现战略转型。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奇瑞汽车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坦言,奇瑞转型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理念、体系、流程的变革和能力的提升,其中最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 剥离老旧资产“瘦身” 就在奇瑞战略转型的节骨眼上,“元老”马德骥、陆建辉的相继调往奇瑞控股更是惹得人心惶惶。其后,又有关于奇瑞裁员上百人等信息传出。虽然奇瑞回应称裁员实际上只是人员的内部调整,但通过“瘦身”的方式进行战略转型引来市场的无限猜想。 近日,芜湖市政府规划的江北汽车项目中出现了奇瑞的影子,而该项目的牵头人正是陆建辉。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项目不仅与安徽政府“大安汽”的美好愿景背道而驰,也与“一个奇瑞”的战略自相矛盾,奇瑞欲借此剥离不良资产的可能性更大。 据悉,该项目由安徽省政府、芜湖市政府出资,奇瑞控股技术入股,其中已知芜湖市政府投资额为20亿元。该项目预计2015年落成,年产能为70万辆。不过,江北汽车项目并没有真正脱离奇瑞,用的是奇瑞的人,生产的是奇瑞的车,连销售渠道都来自奇瑞。 “从其生产的车型来看,基本都是奇瑞的老旧车型。因此,奇瑞做这个项目有可能是为了剥离老旧资产,作为战略转型的一部分。”张志勇告诉记者。 不过,张志勇同时指出,“这只是奇瑞探索的一个新方向”,到现在为止,奇瑞似乎还没有找到发展的“最佳模式”。 在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看来,将江淮与奇瑞合并形成“大安汽”无疑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区域汽车集团,实现一方霸主,与上汽、一汽、长安、东风等进行竞争。“如今合并未成、内部却出现分裂,这对奇瑞而言无疑是一大打击,核心人员的流失不但会极大的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实力,同时江北汽车的成立也将加剧其市场竞争程度。” 缺钱急需IPO 除了战略转型之“痛”外,奇瑞当前面临的更大压力在于资金链。根据其近几年的财务报表,若除去政府补贴,奇瑞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就已陷入连年亏损。 根据奇瑞汽车发布的2013年一季度财务报告,公司一季度净利1.296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8897.4万元实现扭亏。但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等数据则持续低迷,其中一季度营业收入73.33亿元,较上年同期略微下滑;营业利润亏损1.9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奇瑞汽车的长期借款继续攀升,由上年同期的28.77亿元增加至36.7亿元,负债合计攀升至502.55亿元,资产负债率由上年同期的73.58%上升至74.22%,远高于65%的行业平均负债率。 此外,奇瑞早年推行的“多品牌”战略导致“多生孩子打群架”,且研发投入大大超过了奇瑞的能力。“每年35亿元人民币左右,消耗了我们很多利润。建立新的体系之后,我们发现很多项目是多余的,于是强行停掉了26个车型。”尹同跃告诉记者。 一方面是盈利能力没有改善,研发投入只增不减,另一方面是销量持续下跌,奇瑞的资产负债率常年超过70%,资金状况令人堪忧。 在此情况下,有消息传出奇瑞要重启IPO。此前,尹同跃曾向媒体透露,奇瑞已经重新启动了IPO进程,并在等待合适时机将奇瑞推向资本市场。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奇瑞的IPO前路渺茫。 “一方面市场竞争日渐加剧,外资品牌开始向三四线城市进军并逐渐进入中低端市场;另一方面奇瑞汽车仍处于转型阶段,市场较强的竞争实力仍未建立,业绩大幅提升仍有难度,这都对其IPO上市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告诉记者。 |
关键词:奇瑞,汽车,项目 |